“十分榮幸,但也誠惶誠恐?!苯?,“熊貓教父”胡錦矗用這樣一句話表達了自己入選“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的感受。他認為,四川的發展離不開幾代科學家的前赴后繼,他謙虛地說道,“他們中不少人比我做得更好,取得的成果比我更豐碩,但并未獲‘百杰’,因而‘百杰’于我,‘誠惶誠恐’?!?
對于自己60多年來的科學探索之路,已逾耄耋之年的胡錦矗認為既有遺憾也有欣慰,遺憾在于還有很多工作未能完成;欣慰在于培養了一大批從事生物領域研究的科研人員,其中不少已經成長為高層次的專業人才。
他希望自己培養的科研人員能和全國的科學家一起刻苦鉆研、勤奮工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生物科技的進步、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他的故事:半路出家,和熊貓結下“半生緣”
1957年,剛剛從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脊椎動物研究班畢業的胡錦矗,抱著建設新中國的一腔熱血,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四川。
可他頭一天到成都市,第二天領導就找他談話?!澳愕侥铣洌ㄊ校┤グ??!鳖I導的話直截了當。那一年,南充師專(現西華師范大學)生物系剛剛成立,急需專業教師,科班畢業的胡錦矗正好合適?!昂冒??!焙\矗想都沒想就答應了,背著還沒來得及拆開的行囊,直接到了南充市。
在南充師專最初的十多年里,他先后參加了《四川省志·地理志》的編寫和長江水產資源調查;組織了四川東部地區動物資源調查研究;主持了四川省珍稀動物資源調查。在這段時間里,胡錦矗自己也沒有想到,有一天會和熊貓結緣。1972 年4月26日,兩只可愛的大熊貓“玲玲”和“興興”抵達美國華盛頓動物園,并受到極大歡迎,“熊貓外交”由此顯現出不同尋常的意義??芍袊降子卸嗌僦淮笮茇?,當時沒有人能說得清楚。1973年,國務院召集四川、陜西和甘肅三省大熊貓產地召開座談會,決定弄清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起來。
1974年,胡錦矗受命進入四川省汶川縣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組建一支30人左右的四川省珍稀動物資源調查隊,組織開展了全國第一次大熊貓野外調查研究。為什么會把這一重擔交給當時毫無經驗的胡錦矗?多年以后,胡錦矗揭曉了答案,“大概是因為林業廳曉得我是個跑山的人嘛,指明要我去組織?!?br />
但胡錦矗不知道的是,在接受這次任務之后,他之后的人生將再也無法和大熊貓分開了。
他的成就:發明了“胡氏方法”,建立了世界大熊貓研究的基礎
在接到任務之后,這支30人的調查隊很快組建起來,這支隊伍是從當時包括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林學院、重慶博物館等各個高校、單位廣泛參與下挑選出來的。作為此次調查的隊長,胡錦矗需要帶領大家考察四川所有大熊貓的棲息地。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野外那么大,哪里才能找到大熊貓?找到了大熊貓,它嗅覺靈敏,往往人還沒靠近,它一溜煙就不見了,又該如何了解它?為了找到大熊貓,胡錦矗和隊員花費4年半時間,踏遍了川西群山。他們趴在雪地上細細辨認熊貓的足跡;在竹林深處傾聽熊貓把嫩竹嚼得嚓嚓作響的聲音;在大雪初霽的早上鉆進熊貓用身體擠出來的竹林“隧道”……通過9萬多公里的艱苦野外調查,胡錦矗和團隊最終弄清楚了大熊貓的數目和分布區域。
該如何研究大熊貓呢?初期的調查,讓胡錦矗吃到了苦頭:經常連相機都沒掏出來,大熊貓就消失不見了。于是他決定換個方法,在經過長期實踐后,他提出從大熊貓的糞便入手,通過對不同的大熊貓糞便對比,胡錦矗發現其中殘留竹節的長短、粗細、咀嚼程度各不相同,通過比較可以了解大熊貓的大致年齡、種群數量和活動范圍等。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大熊貓在野外的蹤跡來還原它們的生存狀態。后來這種調查方法被總結為野生大熊貓調查的“胡氏方法”。
而這些探索也最終形成了一份20多萬字的《四川省珍貴動物資源調查報告》。這份報告不僅確認中國野生大熊貓的數量為 2400 余只,同時也根據調查情況,經國務院批準,將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原來的 2 萬公頃擴大為 20 萬公頃,也直接促成了四川省青川縣唐家河等 5 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將大熊貓等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和拯救工作正式上升至國家層面。
在全國第一次大熊貓資源調查后,中國決定繼續加強大熊貓的生態學研究。1978年,胡錦矗牽頭在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大熊貓野外生態觀察站,取名“五一棚”,這個名字源于從廚房到取水處需要走51級臺階。
正是以這51級臺階為起點,中國大熊貓保護事業走上正軌,走向國際,走出了胡錦矗、潘文石、張和民等一批在國際上響當當的“熊貓專家”,也徹底解決了大熊貓生存與繁育難題。
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布,得益于中國持續數十載的保護,大熊貓受威脅等級從“瀕?!苯禐椤耙孜!??!拔逡慌铩钡墓ぷ鞲嬉欢温浜?,胡錦?;氐轿魅A師范大學,繼續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半生歲月里,發表論文近200篇,專著23本,先后獲省部級獎14項。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但他的貢獻遠比這些更為深遠,在西華師范大學任教的幾十年中,他帶出了近20屆研究生,為大熊貓科研工作種下了無數寶貴的種子,其中就包括以魏輔文院士、張澤鈞教授為代表的第二、第三代大熊貓研究者。 任紫鑫本報記者宋凱